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5-06-23 15:47
本网讯(通讯员 赵桦)为切实保障“乡村振兴解难”项目落地见效,近日,宜昌市慈善总会调研组深入实地,对初审通过的11个项目开展全面考察。此次调研通过“现场核验、走访交流”等方式,严格把关项目可行性,力求推动慈善资源精准投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领域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。
聚焦三大维度调研,夯实项目实施基础
此次实地调研覆盖夷陵区、西陵区、伍家岗区、点军区及兴山县五大区域,重点围绕项目合规性、实施条件及社会效益三个维度展开工作。在夷陵区文仙洞村,调研组对1.2公里待修道路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细致察看,充分确认了道路扩建修复工程对于解决110户村民出行及农产品运输难题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;于西陵区锦绣社区,调研组详细了解了“就业创业向未来”项目的技能培训方案,并对2000个居家就业岗位落地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严格核实。本次入选的11个项目将依托“幸福家园”平台面向社会开展资金筹募,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乡村建设,切实提升公众的关注与参与度。
紧扣民生痛点布局,多元项目彰显实效
此次入围的“乡村振兴解难”项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特殊群体帮扶,呈现出三大鲜明特色。其一,重点聚焦“一老一小”及困难群体帮扶,相关项目占比超过50%。例如,伍家岗区江山社区的“公益灯”项目,旨在解决学子夜间出行安全问题;西陵区土街头社区的老年人休闲亭建设项目,则积极回应了银发群体的社交需求。其二,慈善资源整合效应显著。以点军区至喜社区电动摩托车充电棚项目为例,通过2.5万元慈善支持资金引导,带动社区居民自筹0.94万元,人均筹款近100元,项目建成后可满足100余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,充分诠释了慈善资源对社会力量的激活效应。其三,地域特色突出,兴山县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全力打造研学基地,夷陵区、西陵区等城区则着重推进民生微实事项目,形成了“城乡互补、特色发展”的良好格局。
强化全流程监管体系,构建慈善赋能长效机制
“现场调研不仅要评估项目‘能不能干’,更要深入了解群众‘需不需要’。”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表示。在此次调研过程中,除了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核查外,调研组还随机走访了30余名村民和社区工作者,广泛收集到12条优化建议。根据工作安排,市慈善总会将结合调研结果,指导村社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,并通过“幸福家园”平台面向社会开展筹款工作。同时,严格规范资金拨付流程,同步建立项目进度跟踪与成效评估机制。截至目前,已有9个项目进入筹备阶段,预计自9月起将陆续落地实施。届时,这些项目将惠及超5000户城乡居民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劲的慈善动能。
此次调研作为宜昌市2025年重点工作“四大行动”的关键环节,后续将持续以“精准滴灌”模式推进项目高质量实施,切实让慈善资金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“金钥匙”,书写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。